编者按:今年暑期,我校36位师生赴陕西延川梁家河开展了为期七天的“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社会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我校青年学子们在学思践悟中,自觉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青年榜样,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现将部分实践队员的感悟予以刊出。
把最生动的故事讲给你听
文/陈倪萍
“大家请往这边走,我背后的这张图是当时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村时和村民们的一张合影,中间的这位青年就是习总书记,拍这照片当时花了五块五毛钱,总书记想自己掏这份钱,可是乡亲们哪肯啊!于是,你三毛、我五毛的这样凑齐了这五块五毛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我手捂着话筒,声音有些哽咽,瞥见周边的听众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照片,若有所思,眼眶湿润了……
这是我在给梁家河村史馆讲解的一个画面,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梁家河实践的每一天,都是在充实和忙碌中度过的。我在团队里的主要任务是在村史馆讲解,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村史馆的内容十分丰富,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和一名普通的讲解员之间,带给听众的讲解效果差别极大。它直接影响了听众对于整个村史馆,甚至是整个梁家河的印象。我深感身上的担子沉沉的,现实不允许我懈怠,于是便紧张地开始准备。
起初,我只是单纯地机械式背诵那一句句陌生的讲解词,却发现讲解的效果差强人意,听众们能了解这个村史馆最基本的一些概况,但是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能有一些深层次的感悟和新的启发。在反思中,以及老师和同学们宝贵的建议下,我发现我的问题在于讲解的过程中,并没有带入自己的所思所想,以至于感触不深。于是,在接下来的准备活动中,我认真仔细地去了解了梁家河村史馆,习总书记当年留下的事迹。在梁家河村的道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不断去熟悉一个个地点,去挖掘每一个地点背后的故事。
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我开始明白习总书记当年不舍离开黄土地,说出“我不走了”这样的话语,开始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在此启发之下,我把讲解词更改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讲解词。而正式讲解的当天,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着的微笑,眼圈似乎有些红肿,周围响起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明白,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梁家河的七天,成为了我人生中一份珍贵而又难忘的记忆。它不仅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我对“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有了更深的体悟,更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人的信念。
(作者系经管学院16国贸3班学生)
在实践中成长
文/陈晨琳
“这两个问题的顺序调整一下,我们写采访提纲的时候,要让被采访人答出有分量的东西,所以内容、顺序、时长这些都需要琢磨。”
一个月前,在开往延安的绿皮火车上,我们“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做着最后的准备。作为本次实践党建调研组的组长,我在出发前带领队员制定计划,确定了调研主题与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调研,我们根据指导老师和实践团队的要求,收集整理了大量前期资料,并对拟好的提纲进行反复修改。
出发之前,带队老师对我们说,勇敢走出舒适圈很好,要多走出去看一看,看看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开始我是充满信心的,没想到,第一个困难来得那么快。我们计划采访的一位对象是青年习近平的房东刘金莲大娘。可等我们赶到她家,大娘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们的采访。组员们急得团团转,我思考之后,决定临时拟写提纲,增加采访村里合作社大娘。采访中,大娘提到了村里对她的照顾,提到了她接待过的培训学员,还向我们展示了她自己设计的合作社标识。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淳朴的梁家河人努力生活、积极奋斗的生命力,也充分了解了当地生活发展变迁,了解了党对人民的关心帮扶。这篇访谈实录成为我们调研报告中宝贵的素材。当然,我们也遇到过不配合采访的对象,或是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我一度很受打击。夜已深,结束了第一天调研,我在铺上安静地翻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着青年习近平从格格不入到成为大家口中的“好后生”,他遭遇的困难,是靠什么精神力量克服的呢?我思索着。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延川的清晨有些冷,我静静地思考,静静地等待,然后我看到太阳从丘陵后头探出头来,冲破缠绵的晨雾,照射出万丈光芒。那一刻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实践中的一幕幕从我脑中闪过。玉米地里的辛勤劳动,让我懂得了汗水换取果实的甜美;田间小径仰望星空,让我明白了追寻理想的浪漫;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更是令我热泪盈眶。我们在生产劳动中出了汗,有些队员被锋利的叶片划伤,手脚被不知名的小虫叮咬,双脚陷进泥地不知所措,这份辛劳和疼痛对我们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但在那样一个积极的环境下,我们都欣然接受了,并将它转化为我们成长的动力。青年习近平的故事仿佛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经过这片土地的浸润,经过我的汗水和泪水的浇灌,这颗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踏上这片黄土,才发现那些我原本以为离我很遥远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其实都是通过那些简单的小事实现的。
(作者系教育学院16小语1班学生)
黄土地上的译馆方言
文/陈小文
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牙牙学语的朗读声,稚嫩又略显生疏。只见孩子们个个高举小手,像等待被选中的天使。“老师,我我我。”一个清瘦的小男孩迫不及待地喊出声来。“好好好就你,谢谢用日语怎么说”期望的眼神落在小男生身上,犹豫了些许,男孩努力地回想“ありがとう”“真棒”男孩接过老师给的奖励,欣喜地坐下。
“こんにちは”“ こんにちは ”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在这样此起彼伏的发言中与欢乐嬉戏中,短短40分钟的课很快进入了尾声。课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下心愿,实践队成员和延川南关小学的同学们间隔着坐在一下,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完心里话。“一点一点贴近你的心”背景音乐《心愿便利贴》循环播放着,小朋友们在便利贴上郑重地写上心愿,队员们也写下了对小朋友的期许,这所有的一切都被挂在了一个心愿树上,阳光透过窗户稀稀疏疏地倒映在心愿墙上,洒满了一地的是每个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时隔一个多月,陕北高原孩子们的澄澈眼神、质朴心愿仍是我午后发呆时的遐想,睡前暖心的惦记。记得有个孩子写的是“我想给妈妈买个包”可能对他们来说买个包也是一种心愿,是一种想而难于做的事,即使这样,孩子写的还是给妈妈买一个包而不是自己想要的,另一个孩子的心愿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想考到浙外,和老师们一起念书”,短短40分钟,小小三节日俄英语教学,带给延川孩子们的可能是一个世界的概念,多希望他们能走出去,看看这个大而美好的世界。回想起上课前紧张焦虑不安的我们,觉得这一刻什么都是值得的。
为了上好国际理解课,刚到梁家河时,大家便准备了起来。一番调研后,我们决定采访村口小卖部的老奶奶。在老奶奶的口中,我们再一次触摸到了现实的痕迹,原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的一个个小故事也活在每个村民们的口中和心里。老奶奶的家中挂着她和习总书记的合影。在谈起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时,老奶奶眼里溢满深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来到村里的时候,带了一个行李箱,箱子格外的重,后来才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书。当年住宿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格外艰苦,但青年习近平仍坚持读书,彻夜点亮煤油灯,导致第二天时候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当年那样艰苦的坏境,没能阻挡青年习近平前进的的步伐,而我们只是承担了国际理解课程,又怎能被前期冗杂的准备工作裹足不前呢?在这片过去深深影响了习总书记的土地上,我们重拾起自己的信心和斗志。
走进书本中的黄土地,读懂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将来自浙外的译馆方言播撒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我们明白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系英文学院16英师1班学生)
学习青年习近平 于行更于心
文/应晓欣
今年暑假,我再一次踏上了梁家河这片黄土地,回到了让我牵挂怀念的地方。
和去年相比,今年作为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赴延川社会实践队伍的学生领队,我的身上多了份责任。怎样带领30多个人的队伍顺利完成为期一周的实践,成了我的关注重点。
前期准备中,车票购买就让我真切地感受了一把“好事多磨”。团体票购买权限的开通,支付方式的不断更换,购买次数的限制,一次次让我着急忧虑,但队员们的耐心尝试,老师们的悉心指点,让我逐渐冷静下来。8月中旬起,我开始在群里不断提醒队员们设置好回程票抢购的提醒事项,临行前两天,我的角色便成了“人工客服”,从早到晚地解答着大家的种种疑问,对每一件小事必得“千叮咛万嘱咐”才觉得自己稍稍尽到了责任。
24小时的绿皮火车旅程听上去或许确是令人心驰神往,但火车站狂奔的身影一定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先检票!”“我去接!”8月30日,这两句话成了我嘴边最常出现的话,带着晚到的队员在车站飞奔,踏上列车的一瞬间,我脑海中不自觉地出现了青年习近平当年在北京踏上知青专列的场景,50多年前,也是这样一列绿皮车,青年习近平要面对的是未知,如今,浙外学子在杭州集结,向延川出发,我们,一个也不能掉队!
7年,梁家河培育了习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7天,则让我们实践队员切身感受到了这片黄土地的魅力。每天清晨,在走去村食堂的路上,我总要在脑海中梳理一遍今天的任务。“胡晨、谢霞淼、余玥慧……”每天实践开始前的点名,都会让我对成员有新的认识。就这样,当梁家河村每天的晨雾散去之时,我们的队伍开始新一天的征程。夜幕降临,我会独自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挨洞挨窑”地去找组长们商量第二天的安排,落实新的实践任务。我们在夜色中,星空下边赏景边议事,享受着陕北高原静谧的夜晚。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延川干部学院的班主任说“浙外的队伍让我欣喜,让我不舍,希望明年你们的队伍过来,我还能带你们学习。”听到班主任的这句话,成就感淹没了实践过程中的忧虑、紧张和种种担心。我想,我们带走了人生思考,留下了浙外名片。
如果说,去年我在梁家河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是什么,那么今年,我的收获是对使命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在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介绍我们的实践成果,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挑素材、剪视频、改稿子,串节目,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队员们每天加班加点,终于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作为队长,我的责任,我与这个实践队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学习青年习近平,于行更于心。
(作者系中文学院15汉师2班学生)
吃苦耐劳勤学习 矢志不渝立信念
文/张屹莉
或是机缘巧合,亦是冥冥注定,我有幸成为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社会实践团队中的一员,远赴1500多公里外的梁家河寻找窑洞里藏着的故事,体验山峁间烙印的情怀,领悟泥土中厚植的信念……
九月初的梁家河,风,微凉。
沿着山路,延绵的峻山峭岭,微风卷着绿枝和黄尘滚动着。从车窗望去,山脊线与天空交织呼应,夕阳透染着梁家河的村落……
习总书记在延安插队时需要过“五关”,包括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而我们后勤服务组也着实碰到了“五大关”,这第一关便是“车票关”。由于本次实践涉及人数众多,路途遥远,金额较大等因素,在统一购票时遇到了限额问题而迟迟未能买下车票。眼瞅着出发日子逼近,在队长的鼓励下,大伙儿线上加速抢票,线下帮忙购票,几经周折,终于把车票的事儿顺利解决。
第二关是“出征关”。团队30余人从不同省市赶往延安,行程时间点环环相扣。若有一人误点,便打乱了全局安排。未上火车之前,我拖着团队物资,始终悬着心,生怕有人没赶上通往延安的火车。说时迟那时快,从北京赶来的同学一路飞奔在最后一刻上了火车,团队全员到齐!火车出发良久,大家才平复心情,相视一笑。
第三关是“洗澡关”。初到梁家河,恰碰上梁家河通天然气管道,我们所住窑洞皆无热水供应,这可谓当头一棒。作为后勤服务组的我,不应唉声叹气或是怨天尤人。想起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勇过跳蚤关、饮食关,挑灯夜读,吃苦耐劳的场景,我心生敬佩,调整心态逐渐适应了窑洞生活。
这第四、五关便是那“劳动关”“思想关”了。野外素质拓展训练、重走知青路等活动着实考验我们的体力与意志力。习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诚然,为期一周的实践,后勤服务让我感到吃苦耐劳的魅力所在,使我褪去了青涩娇弱,愈发成熟稳重。
吃苦耐劳勤学习,矢志不渝立信念。作为一名师范生,梁家河之行,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严于律己,在保证专业成绩优秀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教书育人,报效国家。
(作者系电商学院、科技学院16数学1班学生)
为人民办实事
文/陆晋辉
“现在村里都在搞这个旅游业,开超市、搞农家乐、种果树。来,娃娃,尝尝这枣,都是我们自家种的,甜着呢。”老大娘边说边给我们每个人手里塞了两个大枣。
这是我在梁家河与当地特产店的一位老大娘交谈的一个片段。一个月前,我还在为能够来到梁家河这片黄土地参观学习欣喜不已。在前往梁家河之前,作为旅游电商课题调研小组的一员,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我们小组也在红色旅游、新农村建设以及发展电商产业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制定了实地调查的详细计划。
抵达梁家河以后,这里淳朴的民风、极具陕北特色的窑洞民居、漫山遍野的果树、夜晚满天的繁星……使我充满新奇,也让我更直观地接触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整整七年的地方。通过对村史馆、知青旧居的参观以及梁家河前村支书石春阳和村民们的讲述,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梁家河村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调研小组一行根据预定计划,与当地的村民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便有了最开始与特产店老大娘的对话。从老大娘的口中我们得知,她这家特产店已经开了四年多了,店里卖的大枣、苹果也都是自家种的,每到丰收的时节,他们就会把这些果子送到当地的加工厂,进行加工包装,再拿到店里售卖,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游客回去时往往会捎上几包特产,如果想要多买些送人,大娘也可以记下地址,给他们快递过去。老大娘与我们拉着家常,感叹客流量一年比一年多,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同时将这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改变都归功于国家的政策和村干部的努力。这让我在这片黄土地上,再一次感受到了习总书记为人民干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我想,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才造就了梁家河村如今的美丽乡村。我们作为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青年,也更应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做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后生。
(作者系电商学院、科技学院16国际商务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