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我校新生入学的第一本教科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会在大学生文创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宣勇以“读好大学的第一本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向学生代表进行深入导读。校党委副书记赵伐主持。新老生代表20余人参加导读会。
宣勇看着身着军训服的新生们,亲切问候“同学们好,战士们好”。他告诉新生今年夏天进校正逢其时,学校给大家发的第一本教材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今年8月份刚出版。随后,宣勇从在北京参加中央党校学习的经历谈起,讲述了学校开展学习教育的“初心”。宣勇说道:我于2009年参加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为期一年的学习。这一年里,许多中央和各部委领导来中央党校为我们讲课。习总书记当时是党校校长,也先后6次来作报告。所有讲话都刊登在《学习时报》上。读《学习时报》的时候有一个感触,从领导讲话和学者文章中能看到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政策走向。我们的命运和祖国命运时刻联系在一起,祖国的变化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同学们也要养成关注国家时政的习惯。从在党校学习至今,不管工作单位和职务如何变动,我都会订阅《学习时报》,养成每天读报的习惯,成为一名忠实读者。去年11月开始,我读到《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后,深受感动和启发。采访实录中的语言朴实,事例鲜活,真实感人。书中事例所体现的青年习近平的精神和优秀品格,正是我们当下年轻人所需要的,或所缺失的。尽管时代背景不可复制,但任何时代这种精神不可缺失。今年3月以来,学校迅速组织开展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的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现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那么当代年轻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学什么呢?宣勇强调,一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导读的过程中,宣勇细心地为同学们标注出页码,带领大家阅读书中的故事,尤其是通过事实细节来展开生动地阐述。习总书记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第4到第6页,青年习近平下定决心去插队时不到16岁,未满插队的年龄。而他执意要去延安插队,其他人不舍的时候他在笑,他认为这里是能够锻炼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在第33页,到了读大学的节骨眼,他心里想的是继续为老百姓做实事,带领大家努力工作,不想上大学了。第170到172页,谈到他追求进步,申请入党,由于家庭原因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批准,前后共写了十次申请书才被批准入党。比如在第214、215、314、315页都讲到了他坚定的入党信念。今年暑假我们在梁家河的村史馆看到他当年的申请书。雷榕生在访谈里说道:他已经把自己看成了陕北的农民。很多案例和事迹能看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的。当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他最终的选择是报效国家,整个过程贯穿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二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宣勇介绍到,总书记立志报效祖国,心里满载着百姓生活疾苦。总书记踏实肯干,他的远大理想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想从事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比如第33、第74页讲到他为老百信办实事的信念,以及“下决心和父兄好好在农村干一场”的思想转变过程。第31页讲述了他自称是普通农民,无论是知青还是大队书记,目的都是为人们服务。第105到116页讲到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四川推广沼气,习近平看到后很感兴趣,便前往四川学习开发沼气的各种技术的故事。第72页讲到,青年习近平回来后尝试修沼气池,花了很多心思,在村里成功推广了沼气,修建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当时有一篇通讯叫《取火记》,专门报道他开发沼气的过程。宣勇还生动地转述了当时沼气刚开通的那一瞬间的场景。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做村支书的一年多时间里,让贫穷的村子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人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比如有灌溉井,有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和磨坊。比如第143、第174页专门讲了他开办缝纫社的故事,第65、305、320页讲述了他修厕所的故事。书中讲了很多关于他苦干实干,为民办实事,注重村民知识文化提升,并开扫盲班等故事。如第22、25、291页分别讲述他心系群众,给群众送针线包、分粮食、给老乡送票和钱等。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我们看到他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因此在第174页讲述他上大学时,老乡依依不舍自发地聚在门口送行,还一起凑钱拍了一张照片。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他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另外还有他助人为乐,做群众思想工作,调解村民打架,给村民送棉被、大衣、粮票等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就是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三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宣勇讲到,总书记酷爱读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第163、206页分别讲到,1月16日,知青们前往文安驿,村民们帮助大家搬行李箱,其中习近平的两个箱子特别沉,发现里面装的都是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第208、209页讲到,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点一盏煤油灯继续读。为了不影响同伴休息,他在阅读的时候凑得离灯很近。每每早上醒来发现脸上、鼻子上被煤油烟熏得都是黑的。宣勇说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年到俄罗斯访问时接受采访,对俄罗斯的文学作家和作品如数家珍,足见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这些就是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积累起来的。
四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宣勇看着在座穿着军训服装的新生们略黝黑的脸庞,强调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以坚毅的品格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第11、88、89、90页讲到知青们刚到生产队,就被跳蚤咬的全身起包。知青们想了各种应对措施来适应当地生活。最初他们在饮食上也很不适应,酸菜是当时的主要菜品,因此直到现在,习总书记还时常提起并想念酸菜。第14页讲到,他刚到生产大队还未养成劳动习惯,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后来时间长了,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积极性增强了,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宣勇合上书本,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宣勇要求,同学们首先要熟读、通读这本教材,加强交流。不仅要做到对故事耳熟能详、如数家珍,还要深入思考故事背后对自己的启发。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环境和个人特征不一样,对故事的感触点也不一样,需要缺什么读什么。习总书记说过,要读好书、爱读书、善读书。同学们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制定读书计划,开列书单,有计划地坚持读下去。还要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在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体现知行合一,更要注重践行,学会吃苦耐劳。同学们要学会加强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自发组织志愿活动,关心维护校园环境等,让大学生活更充实、更有收获。同时,学校也会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每年将组织志愿者去梁家河开展社会实践,在那里体验生活,包括在村史馆做志愿讲解员,发挥外语优势给外国人讲故事。
要在追求自己精神和人格完善的历程中把青年习近平作为榜样。大学四年,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追求在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长,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我们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的重要动力。同学们通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加深对故事的了解,会增加对领袖的情感。总书记是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当今大学生年龄相通,领袖年轻时显现的品质,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年轻人汲取力量的榜样。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和爱戴,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部分源头在梁家河,我们学习青年习近平,是从源头上增加理解和认同,更能增强“四个意识”。
宣勇希望同学们从学习阅读这第一本教材开始,在大学四年里上交一份圆满的答卷,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得到成长。学校现在开展的学习教育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走在前列,对我们来说是光荣也是压力。全国大学生在向我们学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责任做好表率,见诸于行动,在学习上勤奋好学,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政治上要求积极上进,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学生们听完宣勇书记的导读后深有感触,纷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敞开心扉与在座的老师同学分享个人体会。来自东语学院16日语1班的钱育莹率先发言,她讲到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参加了包括故事分享会、校级和院级的主题演讲比赛等多场活动。在一遍一遍写稿、改稿的过程中,她对青年习近平的故事越来越了解,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质逐渐内化于心。今年暑假,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延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梁家河与延安青年座谈的过程中,更是被他们不拘泥于小我,拥有广阔的胸怀和格局所震撼。半年来,她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并积极地付诸于行动,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对她来说,奉献的感觉是最快乐的。中文学院14汉师1班的陆偲佳说自己在静下心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特别有收获,发现这是一本言之有味、言之有物的活教材。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只有身体力行,每个人所得到的感触才是最深刻的。谈到从延川回来后,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愈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与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听到学姐们畅谈个人的收获与成长时,新生代表们频频点头。发言环节,新同学争相举手,反思自己性格的薄弱与行动的短板,纷纷表态要在大学阶段刻苦努力地学习,利用学校的优质平台,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合格大学生。英文学院17商英1班的刘畅禹十分激动,他说自己毕业于知名的“高考制造工厂”衡水中学,有过年少离家,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生活的经历。因此,他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产生了许多情感上的共鸣,对这本书很有感悟。他认为,总书记说过梁家河的插队经历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价值,于他自己而言,15岁离开家去外地高中,高中时期的经历也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这些艰难困苦告诉我们始终牢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认为“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正是要学习这些可贵的精神。来自西语学院17德语1班的应雨岑分享了自己刚刚经历过的军训生活。她谈到入学后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这是以前不曾有的状况,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在交流过程中一度哽咽。她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同学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典,对于此时的自己而言是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学习总书记的宝贵精神,坚定信念,提升境界,走好成长成才的道路。教育学院17小数1班的周必祺剖析了自己的弱点,他说自己很容易紧张,特别珍惜此次发言交流的机会,期待看到自己的进步。在听了宣勇书记和新老生的分享,他表示愈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争取入党,相信在浙外的培养下会成为一个对人民有用的大学生。
赵伐讲述了学校开展学习教育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同时也谈了自己的感悟体会和对同学们的希望。他说道,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很平凡、实在,学生能从他的身上找到许多共鸣。首先是要经历磨难,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过程贯穿了磨难,而磨难就是财富。同学们现在经历的每一次挑战都是今后人生财富的积累。第二是要服务民众,同学们要有走出自我、服务于民、造福他人的精神和品质。他希望同学们精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学校将开展讲坛论坛、学习评比等系列活动。今后同学们要积极参与活动,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服务他人,成就大我;在学习上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给自己的学习寻求更多动力;在实践中要积极投入,把学习的体会和优秀品质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祝愿同学们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