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编辑:王涛   来源:科技学院 作者:厉思敏 时间:2017年11月22日 访问次数:

  经过了几天的阅读,结束了大学里看的第一本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闭目回想,感触颇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以下几点。
  第一点,心善。习近平遇乞食老汉,解衣推食;见村民伙食差,便用自己更好的玉米团子去换难以下咽的糠窝窝;见灵娃心智缺陷,不但没有欺辱与他,反而百般照料,无从嫌弃。以上种种,都体现出了习近平的良善之心。或许有人会以为其他的超于常人的特质——亦或是气势超群,亦或是工作能力强,都强于所谓的良善之心,那我认为,这是明显错误的。一千多年前,唐太宗的第一任太子因谋反被废。中宫之位悬殊,一时间,诸皇子皆蠢蠢欲动。当时最有可能当上继太子的便是嫡次子李泰和嫡幼子李治。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而嫡幼子李治却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可最终,太子之位并没有“众望所归”,李治最终成为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唐高宗。为什么呢?因为李治虽然怯懦却为人善良;李泰虽聪敏非常,却为人不仁。由是观之,当权者,良善应放首位。 放眼看之前下马的多名“大老虎”,皆能力超群,可却缺少了最重要的赤子之心。因此,成为害群之马也不足为奇了。
  第二点,便是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作为京城高干子弟,生活水平自然不低于常人。可青年习近平甘愿抛弃富足的生活而跑去穷乡僻壤,从零开始,其思想与意念实在令人敬佩。经历从未经历过的辛苦,此为一难。身为高干子弟,独自下乡,自然惹人非议。钱钟书的《围城》曾说“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被流言所伤,此为二难。下乡地区姓氏颇多,关系复杂,争执矛盾自然多于他地。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中事物虽不像大国博弈般一触即发,可若是不及时处理,也会出现很多邻里矛盾,轻则损失钱财,重则伤人性命,危害社会。下乡之地人文条件复杂,此为三难。遇诸多之困难,却仍没让他打消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念头,反而坚持不懈,越挫越勇,这个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第三点,便是读书的特殊习惯。当今快时代生活,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地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大多数人都沉迷于手机或电脑上的碎片化阅读,而阅读内容更是粗俗不堪。更令人气愤的是,人们还以此沾沾自喜,认为“阅读”时间更多了。可习主席不一样。他的读书习惯是以一本书阅读为主,相关为辅。这一点,我觉得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它不仅可以活跃思想,拓展思路,而且可以容纳不同的观点,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不管是从哪个方面,都对我们只有利而没有弊。
  传说,凤凰每五百年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间的所有痛苦和思想情仇,投身于熊熊烈火之中自焚。如此,才得以重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最终成为美丽的火凤凰,完成涅槃之旅。习主席若无当年那艰辛的7年知青岁月,就没有如今的成就,就无法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痛苦的岁月虽然酸涩,可最终回忆起来,便是难以言说的甘甜。我想,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永不抛弃终生向习主席学习。 (作者系科技学院科学17教育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