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编辑:王涛   来源: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作者:汤佳莹 时间:2017年11月22日 访问次数:

  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这一活动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这两个“青年”。青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它是少年和中年的过渡。处在这个年纪的我们,尚未褪去少年的稚气与张扬,却又逐渐成熟,慢慢完成着成人的过程。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中,国家主席似乎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无疑颠覆了大多数人的观念。
  青年习近平有着青年特有的担当。他是好学的勤奋的,是温和的友善的。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光明的前景,拒绝了老师的好意,执意下乡。他不惧个人前途的坎坷,不惧贫瘠落后的陕北条件,始终满怀着对人民群众澎湃的热情。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即使青年习近平连自己的生活也捉襟见肘,却依然主动拿出所有家当给生活困难的同志。这和富人的公益不同,乱世之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然而习近平并不局限于一腔热血,他做事讲究方式方法,善于面对不同的村民给以不同的劝说和鼓励方式。这也是他可以赢得陕北百姓一致好评的原因之一。此外,最让我感动的,是当面临着陕北的疑难杂症,青年习近平并不是和旁人一样,选择逃离或忍受。他大胆地去改善、去解决,体现了一代强者之风。七年的岁月,使习近平操着一口地道的陕北话,而他却脚踏实地地做着每一件事。
  青年习近平因种种原因无法入党,他便十次撰写入党申请书,直至达成所愿的故事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这一份永不言弃、永不退缩的执着,成为他众多闪光点中最自信的一簇。
  陕北农村给了习近平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而他却依然不断地充实着自我,他爱看书,涉猎广泛,读透读精了每一本书,其好学程度令人啧啧称叹!
  和平年代,我们或许无法体验如青年习近平时期艰苦的生活,但是他的优良品质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不足,但精神永恒。即便我们无法达到青年习近平的成就,也依然应该为时代发声!或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者系中国语言文化学生学生)